搜索
רҵίԱ�� ��Աע�� ���³�����
工作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工作报道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联合策划专栏《公共突发事件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0-06-12

2020年初,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动荡、不确定性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凸显了民众对心理学知识的需求与认同。适时,苏州大学学报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联合策划专栏《公共突发事件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专栏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建新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年担任主持人,邀请我国从事社会与人格心理学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伍麟,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时进,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小康,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辛自强,清华大学心理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凯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明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栾胜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永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俊秀从不同角度畅谈和讨论公共突发事件背景下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引发了巨大的冲击事件对个体和群体、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未来发展都可能产生远超人们想象的影响。专家们建议,突发公共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涟漪效应是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环节它关系到灾难应对的成效与社会稳定的保障,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诸如信号检测论这样的决策理论,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民众的行为,以便做出更合理的应对政策和决策;在不确定疫情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建设的出发点是要了解民众需求,社会治理主体要妥善回应民众的秩序需求,提供有秩序的社会服务,而非简单的自上而下的权力管控,将保障民众日常的秩序感知作为重要的决策范畴;同时疫情中的社会心理服务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来思考:微观层面进行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中观层面关注社会心态的引导;宏观层面致力于社会制度的改善,在社会关系、政府与志愿机制、应急社会参与协力,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公共突发事件。受邀专家共同呼吁,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引发健康、心理创伤以及全球灾难,中国在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防控领域治理也存在诸多短板,心理学工作者应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后疫情时代整合心理资源,及时干预,持续求助,深度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将疫情在精神健康层面的影响尽量降低,在精神健康、社会治理方面做出更有力的保障。

                                                                                                 (江苏省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委会供稿)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