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רҵίԱ�� ��Աע�� ���³�����
心理百科
您的位置:首页>科普园地>心理百科

疫情来了,你为什么心神不定?

发布时间:2020-12-21


2020120日,农历腊月二十六,很多人已经踏上回家的路途,准备迎接庚子鼠年的到来,然而就在这一天,新闻联播报道了武汉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各种各样的报道、文章就占据了很多人的屏幕。随之而出现在大众眼前的是因为种种舆论而对疫情产生的恐慌:很多人走在路上看到有字开头牌照的车就立马报警;学校的开学时间不定,但很多学业要求却不能延期……

  • 什么叫舆论恐慌?

通俗地讲,就是指一个群体中由于某些事情的发生,而导致群体的恐惧心理加剧,导致了某些非理性行为。引起舆论恐慌心理的信息要么是多个人亲眼目睹了某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要么是少数人经历了类似的状况,通过人际传播扩散了相关信息,越来越多的人接收并认可这个信息,那么就会产生舆论共鸣,从而达到很大一部分人产生相同行为的结果。

  • 自疫情爆发以来,为何会让人们如此焦躁不安?
  1. .疫情伤害损失给群众带来负面情绪。确诊、死亡等数字持续攀升,交通系统全部停运,无数家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种种情况都让焦虑、悲伤等情绪不断积累。
  2. .双方信息不对称。由于交通封锁等原因,人们只有通过网络来了外界,但因为信息的滞后性,大部分群众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了解真实情况,而这时营销号的稿子满天飞,真假难辨,更易引起恐慌。
  3. .医疗物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疫情爆发突然且传染性强,造成大面积感染,我国生产的医用口罩、防护等供应不足。

第四,群众知识、技能水平不足。普通大众对于医药学、生命健康等常识了解甚少,若有信息干扰,容易哄抢物品,扰乱社会秩序。

第五,存在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 对疫情期间的人心惶惶,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要提高防范意识。对于媒体公布的信息、社会上的传闻多持保留态度,学会辨别其中的真假,不要盲目从众,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然后不要过多地传播不良或负面信息。我们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要有劝阻身边人尤其是长辈的意识,清楚了解传播虚假新闻造成不良后果时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次不要过多关注负面新闻或让自己停留在负面情绪里久久不能自拔。疫情期间,即使不能出门,我们也可以进行大量的活动,减少对信息的关注,做一些学习、体力或体育活动。

最后踏实做事,做好规划。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疫情当前,活着固然重要,但我们也要为未来做好打算。

作者简介:

指导教师:焦小燕,江苏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

学生:陈熙颖、黄丽,江苏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大三学生。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