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רҵίԱ�� ��Աע�� ���³�����
学术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术动态

【学术报道】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系列——善政提升社会信任的心理路径

发布时间:2020-12-25

2020年12月23日,“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在心理学院308会议室顺利开展。心理学院青年教师张冀琦博士带来了主题为“善政提升社会信任的心理路径”的精彩学术汇报。心理学院院长助理钟元教授、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郭永玉教授、张晶晶副教授等心理学院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共20多人参加了本次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由青年教师赵琬博士主持。

沙龙伊始,赵琬博士对沙龙的主讲人张冀琦博士进行了简短的介绍:张冀琦博士,毕业于新西兰梅西大学,主要研究内容是跨文化视角下信任的测量、互联性、可比较性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等。

此次学术分享,基于张冀琦博士毕业论文,围绕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展开,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解剖,探讨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建立和维持社会信任的心理路径。首先,张冀琦博士向我们解释了高信任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展示了世界各国的信任状态及其特点;接着提出信任的定义,风险、义务责任和特定关系是其核心要义。紧接着展示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存在的两种测量结构:单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一项将两种信任整合的综合信任清单表示,更支持后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张冀琦博士探讨了信任的互联性和跨文化的可比较性,并提出了初步的研究框架。最后,张冀琦博士围绕“政治信任对社会信任以及合作行为的正向影响如何持续”、“如何理解家长式领导对公民社会可能的负向影响”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分享过程中以及结束后,大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位青年教师从论文题目、信任的定义及其核心要素、测量方式、实验操纵等多个方面发表见解。胡传鹏博士提出信任是否需要对低等教育的人群进行测量,使之具有更亲民的普遍性;丁毅博士从博弈的角度提出,信任要凸显风险成本这一核心要义;谢和平博士提问,为何研究选择自上而下的善政提升社会信任这条路径,引发了多位老师关于该问题的思考;纪婷婷博士指出,论文题目中“善政”与论文内容的脱节,应该进行适当的修改提高内容上的关联性;郭永玉教授建议,应该将善政或善治作为研究的背景,要保持信任概念的前后一致性,同时,分享了自己对于中西方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看法。

此次学术沙龙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几名青年教师意犹未尽,沙龙结束后依旧热烈讨论着,进行学术思想的碰撞。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