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רҵίԱ�� ��Աע�� ���³�����
爱情心理
您的位置:首页>科普园地>爱情心理

安全感如何影响你的亲密关系

发布时间:2019-07-03

全感,到了成年时,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我们总是先发制人地抛弃对方,即采取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得先抛弃你的模式。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爱情这项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资产发展到今天,成为很多人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很多人被困在前进不能、后退亦不能的孤岛,他们通常这样形容自己的状态:想要爱,却又害怕受伤害。

 当然,可能也有一部分人,看上去似乎对爱情并不畏惧,他们甚至表现得颇为勇猛,可是当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Ta并不能够像当初那样,果然决绝地离开,而是留在痛苦的关系里,彼此折磨。无论上述哪种形态的爱情发生,它都可能和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关。我们今天,就来破译一下有关安全感的一些密码。

安全感到底指的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玛丽琳是一个高个子、看起来十分健美的30岁女性,她是一名护士。在几个月前,当她开始在运动俱乐部打网球时,她认识了一个波士顿消防员迈克尔。他说,她通常都会避开男性,但在和迈克尔的交往中,她逐渐建立起舒适的感觉,可以一起去和他吃披萨。他们谈论网球、电影、各自的侄子侄女,但并不是非常的个人化。迈克尔显然享受她的陪伴,但她心里想,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她。一个周六晚上,在打完网球、吃完晚饭之后,她邀请他来到她的公寓。她说自己和迈克尔单独呆在一起的时候,她感觉拘谨不安,极不真实。他们喝了几杯红酒,看了几集电视剧,之后几乎就在床上睡着了。在大约深夜两点,迈克尔睡着的时候翻了个身。

当玛丽琳感到他的身体碰到了自己,她爆发了——她拳打手抓牙咬,尖叫着:你这个混蛋!你这个混蛋!迈克尔惊醒了,立刻抓着自己的东西逃走。事实上,这是玛丽琳近五年来第一次带男人回家,但这不是第一次在与男人过夜时失控。

 

(案例取材于巴塞尔范德考克《身体从未忘记》)

 

当我们在看上述心理治疗案例的时候,如果让你评价玛丽琳,你或许会说:她是一个很没安全感的人,事实上,这样的话,我们也常常用在自我评价上。当我们在用安全感这个词在阐述自我或者关系的时候,它意味着什么呢?

它是一种心理状态。当我们在说某个人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是在描述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恐惧、拘谨、不安、紧张。这种心理状态的本质,实际上是内心的不确定性



 

创伤研究者表明,从小经历过家庭暴力、父母一方酗酒、被性侵犯或者被忽略的人,会更容易把外部世界敌意化,感受到自己随时可能遭受来自他人或者环境的攻击。如上述的玛丽琳,就有一个酗酒的父亲。这种对外界的不确定性,会传导成为对内在自我的不确定性。当一个人抱持这种不确定的状态时,很容易就启动应战式的防御模式,与此同时,也体验到内心的惴惴不安的状态。

它是一种关系模式

安全感本质上也是一种依恋模式,或者叫做关系模式。如案例中的玛丽琳,她总是在和男性交往时,发生失控的状态,这实际上就是她拥有的一种关系模型。英国心理学家约翰博比尔(john bowlby)根据对哺乳动物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依恋理论。后来的心理学家根据他的理论基础,将人的依恋关系模式分为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三种类型。

当你说我很没安全感的时候,你也许想要表达的是我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也许意味着你在依恋关系上会呈现出焦虑或回避的状态。

它是一种生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博格斯在对大量的创伤人员研究过后,认为人们会变得仅仅通过一种扭曲的、只探测环境是否安全的神经系统来体验世界。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描述安全感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与此同时,也是一种生理状态。比如,当一个人紧张不安的时候,Ta会觉得喉咙干、声音变紧、心跳加速、呼吸变得快而浅。美国心理学家范德考克认为,创伤会在人的身体上留下记忆。那些由创伤导致的安全感偏低的人,身体更僵硬,更容易出现一些莫名的身体疼痛等。

安全感缺失会带来哪些影响

人们普遍不愿意让自己陷入安全感缺失的状态,这除了会让自我体验到紧张不安,或者想要爱又害怕受伤害的状态之外,还可能带来更多的危害。更容易陷入共生关系的状态

也许你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过类似这样的见闻:女性在家庭中常常遭受家庭暴力,但就是无法坚定地离开对她施暴的丈夫;婆婆从不尊重自己的隐私,总是不敲门就直接闯进新婚夫妇的卧室;30多岁的大男人,在谈恋爱或者做决定的时候,还经常询问母亲的意见……

 

以上这些状态,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共生关系(codependency。共生,说的是共存亡的状态,就是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俩再也不分离,我俩失去了谁都无法继续生存。这话乍听起来很浪漫,只是这种浪漫给关系双方锁在了一起,丢失了人格的独立性。试想,当对方做每一件事情,都希望你同步或认同时,这是不是又有点恐怖"了。 事实上,共生关系的形成,起源于我们的生命早期。

 

心理学上把婴儿0-1岁这个阶段称为与母亲的共生阶段,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婴儿离不开自己的母亲,需要通过与母亲共同存在的方式,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当婴儿可以开始自由活动身体的时候,Ta开始了探索外部世界的旅程。在这个时候,如果婴儿能够和母亲分离并且没有焦虑的话,婴儿就会从共生关系中发展出独立的自我意识以及日后随着发展的身份认同。但倘若,婴儿在分离的过程中受挫,比如体验到母亲很焦虑,或者被母亲冷落,安全感缺失就会形成,婴儿就无法完成分离,从而将共生关系继续下去 

共生关系是一种病态的依恋关系,它以一方缺乏安全感,缺失独立自我意识为提前,很容易在关系中陷入被控制或者被施暴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赛特波拉克博士做过这样的实验:比较一组受虐待和未收虐待的8岁儿童辨别从生气到悲伤的面部表情。他发现,受过虐待的儿童对最微小的愤怒表情都保持着高度警觉这些被虐待的孩子很容易处于戒备或者受惊吓的状态

 

想想看,你每天看着学校或者职场的人海,试图找出一张会攻击你的脸,那是一种什么感受?这些孩子对人的敌对情绪过度敏感、不能接受其他人的需要、常常感到麻木或者冲动,这最终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能力偏低,情绪也更容易失控。更容易陷入悲观消极的状态

 

巴西心理学家马塞尔洛萨达发现,在职场中,当积极与消极的比例大于3:1时,公司就会蓬勃发展。在婚姻关系中,想要获得亲密、充满爱的关系,积极和消极的比例就要达到5:1。遗憾的是,那些安全感偏低的人,更更容易在看待人际关系和世界的视角上采取负面偏好,他们会认为我这个人很糟糕我的世界一片灰暗我的未来毫无希望,这种悲观消极的状态,在出现挫折性事件的时候,会表现得更佳明显。

安全感,真的只能自己给自己吗



我们常常会在网络上看到类似的表述:安全感这种东西,只能自己给自己。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心理学家们并不这样认为。无数研究灾害应变的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是最有效应对压力和创伤的方式。也就是说,当你觉察到自己安全感偏低的时候,最需要做的事情也许不是逼着自己强大,而是找到让你觉得可靠的人,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让你体验到安全的力量。

一个人想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感,除了找寻社会支持,Ta还可以做哪些努力呢换个角度,重新叙述你的故事。在临床心理学上,有一种疗法叫做叙事疗法。它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你体验到自己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比如在回顾你的安全感缺失来源的时候,你以往的叙事方式或许是我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父母经常吵架带给我很多恐惧,我无法体验到安全如果你想改变叙述方式,你可以尝试把自己从这个故事主体中分离出来,比如你可以这样讲这个故事:我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吵架,但他们并没有打我,我独立于他们争吵的世界之外,他们吵架的时候,我是安全的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会让你体验到对自己的人生可以增加掌控感,这会提升你的安全感指数。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哪些新的亮点写作是一种有效的疗愈。安全感缺失,实际上是一种对内在自我的不确定,无法与真实的内在自我进行连接。之所以无法与自我连接,是因为安全感缺失的人,更容易将注意力投降外界,随时担心他人的攻击和评判。

 写作的方式,可以帮助人表达真实的自己而不担心被人评判,这会让人获得一种自我连接的真实感。当你越来越多地体验到自己的真实感,你的安全感也会随之提升。

 

艺术、音乐和舞蹈

 

心理学有一种治疗方法叫做表达性治疗,就是通过艺术、音乐和舞蹈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和安妮克朗茨招募了64位学生,要求他们用身体或者舞蹈动作、常规锻炼来表达自己经历的创伤事件,每天至少10分钟,3个月之后,所有的小组成员都报告他们感到更开心、更健康。

 

坚持运动

 

已经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坚持运动对于抗抑郁等心理疾病有比较明显的疗效。如果你时常感觉自己不安全,不妨给自己找一项喜爱的运动并坚持下去。在和自己的身体通过运动重新做连接的过程中,大脑的结构会随着你的运动发生变化,从而实现生理基础的改变,带来安全感的提升。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前提条件,是你必须开始爱自己。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