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רҵίԱ�� ��Աע�� ���³�����
动物的智慧
您的位置:首页>科普园地>动物的智慧

动物能感知地震

发布时间:2015-05-26

    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学者张衡为了预报地震,就研究创造了一台“候风地动仪”。这是一个铜制的圆筒,上面有一个铜的圆顶。圆筒的内部设有机关,外面铸有8个 龙头,口中含有铜丸,朝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头口中的铜丸,就会掉下来,掉进下面放 着的铜蟾蜍的口中。

    近代一些科学家,在用蟑螂做一个实验时,发现在一个月里它们出现了5次反常行为:个个焦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尤其第一次都发生在地震前4小时。

    蟑螂是怎么知道地震即将发生的呢?原来,这种昆虫的尾部有一对尾须,尾须上密密麻麻地长着许多丝状小毛。蟑螂的地动仪就是由这些丝状小毛构成的。蟑螂尾须 上的每一根丝状小毛,和张衡地动仪的每一个铜丸一样,只对来自某一方向的振动最敏感。可是,尾须比地动仪高明得多了,它的体积只有地动仪的万分之一,但它 的“铜丸”——丝状小毛却有两千根,辨别方向的精密程度显然也就高得多。通常,在地震前总有一些轻微的震动。这些震动人是感觉不到的,但蟑螂尾须上的丝状 小毛却已经感觉到了。

    从中国调查资料比较完整的震例来看, 7 级左右强烈地震,动物习性异常出现的地区范围可达一二百公里,甚至远达数百公里。动物真的能感知地震吗?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中国海南省海口市地震局 动物观测站开始将鸡、兔、鸽子等这些普通家禽,用来担负更高的使命——地震“监测”使用,据悉,这是海南省第一个专业动物观测站, 并且陆续又增加了10只火鸡和几只狗,现有动物共400多只。 还计划增加一些蛇和鹦鹉。

    这些动物被放置在观测站专门设计的网式“宿舍”中。工作人员将利用动物敏感的感觉系统捕捉地震前兆宏观异常信息,为海口市地震观测积累可靠、科学的资料。

    震前动物异常,古代就有记载

    有关地震前的动物习性异常现象,中国至少在1000多年前就有明确的记载。约在公元650年,就有“鼠 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的记载(《开元占经·地境》)。公元787年,陕西长安附近发生地震,史书上也曾记载:“震前,巢鸟惊散”。在《中国地震资 料年表》一书中,有关地震生物反应的记载有126条,涉及24种动物。

    中国对这些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开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40多年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的验证,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现象作为地震的一种短临前兆,已为中国国内外生物学界和地震学界所公认和关注。

    据介绍,1966年中国邢台地震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科研单位组织科研人员,开始对动物习性异常 与地震关系进行专一性研究。通过对多次强烈地震的科学考察和监测,在动物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统计特征和短临预报中的意义,及其机理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具 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但专家们也指出:这一研究并不是期望用鸡窝里的鸡来预报地震,而是通过研究了解动物到底在地震前是哪一个感觉渠道接收到了什么样的 物理或化学信号,摸索出预报地震的科学线索。

    震前动物习性异常,呈短临特征

    大量的震例资料表明,在大多数强烈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的前兆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前一天之内,短至几分钟,长至数天和数十天,呈明显的短临特征。

    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出现的地区,范围可达一二百公里,甚至远达数百公里。但是在这广阔的分布地区内,异常点的分布是不均的,一般较多地集中分布在沿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活动断裂的条带区以及震中区或高烈度区。

    调查资料表明,随着地震震级增大,震前出现习性异常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异常的分布地区以及异常活动反应 的强烈程度等,有相应增加的趋势。可见,动物的习性异常反应强度与地震的震级有一定的关系。如雉:除繁殖期求偶外,很少鸣叫,但在地震前却有乱叫现象。如 1857年2月4日浙江鄞县地震,史料曾记载震前“山雉皆鸣”。在日本有一种说法:“野鸡乱叫,地震要到”。

    震前动物的各种反应

    地震前,动物到底会有怎样的“特别行动”?大量的震例资料和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动物的习性异常主要表 现为兴奋性行为活动,即大多数为在正常活动状态下出现的惊恐不安、逃离、迁移等反常的习性活动,少数表现为抑制性行为活动,即在活动状态下出现发呆、忧 郁、不进食等反常活动。如:

    鱼类:翻腾跳跃,漂浮打旋

    鱼类是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现象中较为多见的动物,其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迁移、翻腾、跳跃、漂浮、翻肚、打旋、昏迷不动等。1854年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外的8.4级地震前,距震中100公里的伊豆半岛西海岸,发现许多鱼死在海边,这些鱼往往生活在大海深处。

    两栖类:行为呆滞,蛙蛇出洞

    两栖类(蛙等)和爬行类(蛇等)动物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合时令地出现呆滞等反常活动。 1975年海城地震前,冬眠动物﹙蛙、蛇等﹚发生出洞事件,尤其是冬眠蛇的出洞,是人们公认的震兆现象。该现象在1978年11月2日前苏联中亚6.8级 地震前得到进一步证实。

    鸟类:惊飞惊叫,迁飞拒食

    家禽、鸽,雉、乌鸦、喜鹊等野生鸟类及虎皮鹦鹉、孔雀、金鸡等观赏鸟类,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主要表 现为惊飞惊叫、不进窝不吃食、迁飞等。雉除繁殖期求偶外,很少鸣叫,但在地震前却有乱叫现象。我国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1857年2月4日浙江鄞县地 震,史料曾记载震前“山雉皆鸣”。

    哺乳动物:嘶叫奔跑,惊恐不安

    狗、猫、鼠、家畜及其它哺乳动物地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惊恐不安、嘶叫奔跑、集群迁移等,少数表现为忧郁和呆滞等行为反应。1739年,宁 夏银川平罗8级大地震后,连年地震。据《银川小志》﹙1755年即清乾隆二十年﹚记载:“宁夏地震,每岁小动,民习为常。大约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浑 浊,炮声散长,群犬围吠,即防此患。”1972年尼加拉瓜的马那爪6.2级地震前几小时,市内某孤儿院饲养的猴子大肆骚乱。院长见此情景可疑,迅速将孤儿 带到屋外。不久,地震发生了,孤儿们幸免遇难。

    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动物机体实际上是一架复杂而敏感的环境变化的感知系统,如同一架“活”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可以把有关 的地震前兆信号进行有效地提取和放大。从地震预测研究的角度来看,只要知道动物所感觉到的或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是什么样的地球物理或化学因素及其变 化特征,就有可能设法检测它们。

    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对这些临震前兆信号及其变化特征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通过对地震前动物异常现象机理的研究,有可能开拓对临震前兆信号及其变化特征的新认识,甚至创建某些新的观测方法,更有效的捕捉这临震前兆,这对探究地震的短临预报将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动物的日常表现也成 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比如蜥蜴,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能“看到”预兆地震的低频地磁场,因而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那些住在地球上地震频发地区的居民,自古以来都有一套 能预报地震的本领。地震前有预兆的动物种类有很多,中国中科院动物所,在70年代所做的调查数字显示, 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 内,有58种动物在震前的异常反应比较明显。比如,猫、狗、熊猫、鱼、蛇、老鼠、蚂蚁、蜜蜂等等。穴居动物如老鼠、蛇等,比地面上的动物感觉更灵敏,小动物比大牲畜感觉更灵敏。

    作为最古老动物种群的代表,蜥蜴对地磁和电磁场的反应都很敏感。这是因为蜥蜴的神经系统有别于其他动物。

    科学家告诉我们, 爬行动物有一种所谓的腔壁器官,称为“第三只眼”。这个器官位于间脑的未端,在负责调节神经系统的骨骺旁边。有趣的是,蜥蜴的这个器官通过一个专门的小孔伸到了体外。和蜥蜴不同的是,蛇的“第三只眼”藏在颅骨里面。据生物学家介绍,  爬行动物有别于仪器, 它们的预报从未出过差错。

    由此来说, 地震来临前, 地球磁场、地面温度变化、声波异常等情况被动物先感知,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地震来临之前究竟哪些外界因素刺激了这些动物?是气味?还是超声波?这些都是重大而又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说不定揭开这些奥秘的时间不会太长久!


                              (内容转自网络,江苏省心理学会研究生分会余娇娇编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