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两岁的男孩,别看他年纪小,却已经是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啦,快乐的幼儿园生活给牛牛带来数不清的欢乐,丰富的园内游戏更是让牛牛在短短时间内就学会了讲故事,做手工,看着牛牛一天天越来越棒,爸爸妈妈也觉得欣慰。然而牛牛妈妈也发现了一些让她烦恼的“小问题”,就是牛牛在入园时总会哭闹,上课时注意力比较难集中,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是不是因为牛牛年龄太小呢?早早入园对宝宝的成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所谓的“早上学早毕业早成功”是真的吗?其实不只是牛牛的爸爸妈妈有这些困惑,许多孩子两岁甚至一岁半就入园的宝爸宝妈都被类似的问题烦恼着,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一)亲子关系
两岁甚至一岁半就上幼儿园的现象在近几年尤为常见,究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爸爸妈妈觉得自己肯定没有幼儿园的老师专业,也不能给孩子系统的学习和指导,会耽误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再加上现在虽然开放二胎政策,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独生子女,难以获得朋辈同伴之间的交流,早一点送去幼儿园既有懂教育和心理的老师照顾,又有同龄孩子陪伴,比在家庭中由爷爷奶奶领着要好得多。不得不承认上述的考虑确实有道理,开放温馨的幼儿园环境对于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我刚才的描述中却从来没有提到一个词:亲子关系。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根,会在每个人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在原生家庭中我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亲子关系。简单来说,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特别是三岁之前的亲子关系极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所有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获得情感力的活力源泉。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斯沃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不同家庭教养情况下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结果发现有一类孩子,当妈妈暂时离开的时候,会大哭大闹,非常不安焦虑;而当妈妈回到身边时,一开始却会拒绝甚至敌对妈妈,直到反复安慰才能再次接受母亲的陪伴。艾斯沃斯把这一类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称之为矛盾型,孩子内心其实非常缺乏安全感,却表现出抗拒和叛逆,在成年之后的婚恋,交友关系往往也不能持久。
这一类孩子之所以无法和本应最亲密的父母形成安全稳定的关系,除了先天的气质原因外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就是三岁前反复经历了分离创伤,即毫无预兆的,突然性的,处理不当的亲子分离。过小的孩子还没有独立自我的清晰意识,在他们的小世界里,妈妈和“我”是完整一体的,任何强制的分离都是一种伤害。回过头来,我们不妨从宝宝的眼光去看,即便幼儿园充满欢乐的游戏,可那又怎么能与母亲的温暖怀抱相比呢?
(二)认知发展
也许有的家长会问,教育应该从早抓起,越早进入幼儿园,孩子就能越早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赢在起跑线上。特别是有些爸爸妈妈看到别的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能有比较流畅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敏捷的肌肉运动能力,而自己的宝宝好像还在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时总是容易焦虑。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说“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我们也经常说给孩子设立标准时要“跳一跳,摘桃子”,然而却常常忘记另一句话——教育要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学习不能是无源之水和无土之木,也不能是仅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满足大人的虚荣心,过早的学前教育超出孩子正常发展的成长速度,事倍功半事小,提早磨灭了学习热情事大。更有说服力的是早在1929年,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博士就通过一对双生子(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两个各方面一模一样的孩子,在他们出生第48周(约一岁)时,对其中一个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另一个不作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受到训练的孩子确实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没有接受训练的孩子达到爬楼梯的成熟生理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须少量训练,他就赶上了另一个孩子的熟练水平。而进一步观察发现,55周时二者的能力已经没有差别。爸爸妈妈们总是对孩子的未来满怀希望,也有美好的人生规划和追求,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学习能力出众的孩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人为地加快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无异于拔苗助长。
(三)同伴关系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感觉,男孩在小时候好像总是不如女孩机灵,但随着年龄增长生心各方面却会有大幅度的变化提升。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男孩子的生理发育较女孩来说比较迟缓,强于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但天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情感认知方面稍逊于女孩。然而在早期的同伴交往中,往往是个子更高的,表达更清晰的孩子占据上风,所以年龄相当的男孩与女孩在一起玩耍,可能女孩子更容易主导游戏的节奏与规则,留给男孩自主发挥的空间就会比较狭窄。在这种情况下,年龄更小的男孩就更难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得到领导力的锻炼机会,容易受到别的孩子不经意的排斥和抗拒。我们虽然不能在孩子进行社会化的交往中时时刻刻保护充当着保护神的角色,也无法替孩子解决朋辈活动中偶然出现的挫折困难,但是作为家长却可以尽量避免一些由于生理成熟度悬殊而造成的不良情感体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孩子乐观的精神。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原点,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适龄入园这个问题,或许有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答案,但最根本的核心在于孩子究竟有什么样的体验感,如果爸爸妈妈们能够良好妥善地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认知负荷和同伴关系,而孩子本身也有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体验,那么年龄就不再是一个鲜明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