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רҵίԱ�� ��Աע�� ���³�����
心理保健园
您的位置:首页>科普园地>心理保健园

关怀精神疾病患者

发布时间:2019-04-29

心理障碍、精神疾病都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精神状态。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首先要消除对他们的歧视。

认知科学角度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研究

  作为从心理学、神经科学中发展出来的新兴学科,认知科学对涉及心理、脑功能状态改变的疾患都给予了关注,精神疾病当然也在其中。严格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或者说精神活动,有很多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之间都是逐渐过渡的,但其中也有一些相对稳定。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常”指的是“平均水平”,就像血压、心率的正常范围一样,是一个统计学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知科学关注更多的可能是比较正常或者接近正常范围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于那些与多数人的状态偏离较远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心理学和精神疾病学可能关注得更多一些。

精神疾病产生的心理机制

心理或者大脑的工作状态有很广大的范围。如果不遇到大的触动,大脑通常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状态不变;然而,当系统受到比较大的干扰时,大脑工作的状态就可能会发生一定的跃迁,从而进入另外一种工作状态。反映在心理和精神上,就是出现与多数人平时不同的状态。按照我们平时歧视少数的习惯,这些人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

  大脑里有一个区域叫做杏仁核。如果每天给这个部位持续1秒钟的130Hz电刺激,7天后被刺激的动物就会出现癫痫症状。有趣的是,在7天之内的任何时候停止刺激,动物就会完全回复正常,此后再度刺激仍需连续7天后才能引起癫痫;但一旦已经出现癫痫,不管中间停顿了多长时间,只要一给刺激就会出现癫痫。这就是大脑可以因外界刺激而产生一个全然不同但相当稳定的新状态的证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精神疾病的大脑机制很可能是由于某些外界或内部的生理、心理环境发生了改变,导致大脑处于一种新的稳定工作状态。表现在外部,就是精神、行为不同于常人。在我们看来,这个人就有了心理障碍,严重的就是精神疾病了。

  心理疾病是否就是精神疾病,还是有一个量变过程?

  人类的心理和精神运作状态可以有很多种。我们通常认可的是大多数人都习惯了的状态,并以此作为正常的标准。如果某人的状态跟这个范围稍有偏离,我们会说这个人“比较奇怪”,“有个性”;偏离再多一点,就会认为有心理问题,应该和朋友或者心理医生谈一谈了;有更多的偏离,可能会被认为是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心理医生的面谈或团体干预;再进一步的偏离就成了心理疾患,此时就可能需要心理医生的长期治疗;更严重的偏离,已经几乎完全有异于常人的状态了,就可以认为是精神疾病,此时通过常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获得康复的希望已经渺茫,需要利用精神科医生的药物或者更为强烈的治疗手段了。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谈“精神疾病”色变的传统。中世纪的欧洲,精神疾病患者会被当做魔鬼遭到处决。目前国内,大家仍在一定程度上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其实,这多半是由于人们对这些特殊精神心理状态的不熟悉,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不了解和神秘感而感到恐惧。心理障碍也好,精神疾病也好,都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精神状态,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当这种状态开始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时,就需要加以调整,使之回到能够良好适应社会的范围中来,如此而已。

  我们对精神疾病患者或者心理疾患患者,应当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早日康复。来自周围环境的歧视只能延缓他们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