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没有能力进行换位思考的,家长可以从让他们注意他人的情绪变化开始,逐步地培养。
当孩子满1岁时,自我意识渐渐明晰,开始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变化。比如看见有人开怀大笑时,他可能也会一起笑;看到有人伤心痛苦,他可能也会闷闷不乐。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多提供一些人物表情,可以是来自电视上的人物,也可以是卡片或书本上的,引导孩子进行观察。这种“察言观色”可谓是一种基础能力,只有会“察言观色”,才可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孩子长到18个月时,不但能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还能做出适当的反应,比如看见小伙伴摔倒受伤,他可能会跑过去抱对方,或者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对方玩。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你就要适当地引导,可以对孩子说:“看,小弟弟摔倒了,你去抱抱他,他就不疼了。”或者说:“小妹妹摔哭了,把你的玩具给她玩一会儿,她就好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会有各种感受,当孩子有新的感受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尝试着推及他人,让孩子想象他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比如,自己磕着了很疼,然后让他想到他把别的小朋友推倒了,别的小朋友磕到地上也会很疼。
当孩子处于2~4岁的年龄段时,家长应结合实际情景,引导孩子根据人们的表情与行为判断其内心感受。比如看见爸爸下班后的表情,就能判断出爸爸很累,然后给爸爸捶捶背或端杯水,这样就可以减轻爸爸的疲劳。
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其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更为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也更为深刻。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感受,并根据他人的需求来做出行动。比如看见有的孩子摔倒了,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过去看看,问问小弟弟摔疼了吗,用不用你扶他起来。”这正是在引导孩子关心、体谅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