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多年前看似非凡的发展中,我们大部分人都能不断获取信息。如果我们需要找出球类比赛的得分,如果我们要学习如何准备复杂的统计考试,或者我们只记得正在观看的经典电影中的女演员的名字时,我们只需要转向我们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我们可以立即找到答案。有事找度娘,查找任何问题的答案变得司空见惯!那么互联网对个人记忆模式有何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贝特西·南帕罗(B.Sparrow)等人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Sparow﹑Liu & Wegner,2011)。斯帕罗研究小组从互联网搜索引擎对个人记忆的影响角度切入,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最终证明了“谷歌效应”(在中国,可以是“百度效应”)的存在。
斯帕罗的第一个实验采用相依设计,分两步进行。首先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回答一些简单的细节闻题,另一组回答一些困难的细节问题;随后使用“STOOP任务”方法,让受试者辩认包括与电脑相关(比加Google,Yihow等搜索引擎品牌)或与电脑无关(比如Nike﹑Target等一般消费品品牌)的一组单词的颜色,测量他们的反应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回答困难细节问题的那组受试者,辨认与电脑相关单词的颜色所用的时间明显多于辩认与电脑无关单词的所用的时间:而回答简单细节问题的另一组受试者,前者只是微弱多于后者,这个结果说明,当遇到一些和难问题时,受试者更倾向于求助电脑,上网搜索的冲动比较明显。
第二个实验是2×2独立样本设计,要求受试者读40个简单陈述句.并将这些句子打字输入电脑。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他们所输入的信息将被保存,另一半受试者则被告知这些信息将被删除。上述两个小组各有一半的受试者被明确要求努力记住这些信息。当阅读和输入完成后,要求受试者尽可能地写下所记住的陈述句。实验结果表明,两组被告知输入信息将被删除的受试者,所回忆的信息明显多于另两组被告知输入信息将被保存的受试者。而从另外一个影响因子—一受试者是否被要求记住信息考察,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个结果说明,人们知道某些信息将来还可以找到,就不会去努力记忆,因为当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工具很方便地获取。
最后一个实验要求受试者读一些简单陈述句,把它们打字输入电脑,并分别将输入的句子存入电脑中预设的一些文件夹。这些文件夹的名字都是常见的、不引人注意的,受试者将句子存入哪个文件夹也是任意的。完成后,受试者被要求在10分钟内尽可能地写下所记住的句子,最后把所有陈述句交给受试者,要他们写出每个句子所在的文件夹名字。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回忆陈述句所在文件夹的能力明显高于回忆陈述句内容的本身。按常理来说,与容易混淆的、常见的文件夹名字相比,陈述句描述的事实应该更容易记忆。但这样的实验结果正好强烈地表明,当人们知道信息将会被保存时,他们更倾向于记忆信息保存的路径,而不是去记忆信息本身。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当信息变得便捷时,我们更容易记住知识可以在哪儿获取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在“烂笔头”当代的时代,你真的要让你的“好记性”退化吗?所以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应该更专注于知识本身而不是拿出手机拍照或把笔记大幅度复制黏贴,记到脑子里的东西才是你的。我们不要只记得知识记在手机里﹑记住电脑里﹑记在笔记本上就是不记在你的脑子里!互联网时代,好记性与烂笔头两者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