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同学主要是刚开始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我想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怎么做好论文,培育优良的学风这些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供同学们作为参考。但是,我的专业、经历和自身都很局限,谈的意见很可能有不妥和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首先想说一说,攻读研究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20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来,各门科学、高新技术、信息、工程、能源、环境、航天、海洋、经济、财贸、金融、管理,每一个方面都在迅速的发展,都有了十分丰富的积累,每个专业都有很宏大的基础,有广泛的内容,有很多的分支和最近崭新的发展。虽然同学们已经经历过了小学6年、中学6年的基础教育,然后又在大学本科进行了4年的学习,其中很多同学又经历过硕士生的阶段。但是即便是这样,因为现代本专业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当同学们在本科或者硕士阶段完成学业的时候,有的时候还难以接触到本专业,甚至是本专业分支学科最新的进展。这样就很难成为本专业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也很难自己动手做出创新性强的工作,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或者运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工具,去解决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重大问题。
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后,我们很多人就要走上具有研究、发明、创新性质的工作岗位,会逐步成为该专业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所以,研究生的阶段实际上是由学习向研究来过渡的阶段。在研究生阶段可以学会如何做研究、发明、创新的工作。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就可以在本专业或者它的一个分支领域里接触到前沿的工作和成果,在这个领域就进入了研究之门,以后自己就可以独立的进行研究、发明、创新的工作。所以,一个人在研究生阶段的努力的程度,成绩的好坏,做的论文水平的高低,常常就可以影响到这个人以后专业水平的高低。
攻读研究生是人培育成才征途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的阶段。那么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研究生阶段,我认为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继续打好比较广博和扎实的基础;二是在导师的带领之下,受到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优秀的论文。而第二项任务应该说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那么,为什么在研究生阶段还要继续打好比较广博和扎实的基础呢?实际上今后无论是我们在学科领域里,也就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有所建树,有重要的推进,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比如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涉及到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上要做出成绩和贡献,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些理论或者实际问题,往往都不会是单一的、只涉及一个领域和一个研究方向,而是会涉及到相当多的学科领域或者研究方向。
研究生阶段是我们学习的最后阶段,学校是系统学习的最佳场所,有老师作为这门课程的专家来给我们做系统的讲述,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这样,在学校里的学习就会学得系统、深入、透彻、牢固。当然研究生阶段的打基础,会跟我们专业更加结合,跟今后的研究方向也更加结合,为做论文和以后的研究工作更好地奠定基础。
第二项任务,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选择课题、阅读文献、攻克难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受到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优秀的毕业论文。通过这样的完整训练,我们就可以熟悉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同时,也钻研了这个研究方向的许多文献和资料。这样在取得学位以后,我们就可以独立地来开展研究、发明、创新的工作。
现在我侧重对第二项任务,就是在做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自己的体会做一些简要的说明。首先是选题。选题应该有比较高的起点,要挑选研究领域中间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而且我们选的问题最好内容比较广泛,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课题,我们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最好处于刚开始研究的阶段,而不是已经过了高峰,已经十分成熟了。选题的时候,首先我们可以考虑选一个比较大的研究领域,或者是研究方向,这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这个学科的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因素确定。
论文的题目,应该选择的比较宽大一些,如果我们选择的题目比较狭窄,就会使同学的注意力在一开始就集中在很狭窄的范围,缺乏施展才能的空间,很难作出一篇比较好的论文。选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很好地跟导师一起讨论、分析,然而我们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导师,不要完全受老师的限制,其实导师心目中间常有的是两类问题:一类是所在领域的著名的难题,相当长的时间没有解决的,一般说来,这些领域的著名难题,不宜作为刚开始做研究工作的研究生的主攻目标。第二类是导师在以往的工作中间、研究中间遇到过的或者做过的问题,胸有成竹,导师完全知道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做。但是为什么他过去没有做,或者做了没有发表呢?只是因为觉得这个问题意义不是那么大,所以没有去做,或者是他已经有了草稿了,把这个草稿做完又放起来了,因为觉得没有太大的意思和发表的价值。这一类问题也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选题。
第二个环节,研读文献。研读文献是研究生学习和研究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环。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以后,也可以暂时并不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是来认真的阅读文献,对该领域逐渐形成全面的了解,而且自己可以分析和整理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在大学本科和硕士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很多课程了,但是要在一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往往还需要阅读该领域的专著和一些基本文献。比如半个世纪以前,我和我的同学张广厚考进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熊庆来教授的研究生,我们当时的领域是函数值分布理论,这个领域在比较长的时间中曾经是数学发展的主流,成果十分丰硕,有许多著名数学家都在这领域有专著。熊先生当时已经年逾古稀,他对我们说:“我年事已高,不能对你们提供多少具体的帮助,但是老马识途”。这是一句非常实在的话。例如他指导我们研读和讨论函数值分布近代理论的一个创始人,叫做R·拉瓦里纳的一本书,这本书只有一百五六十页,但是这本书作者拉瓦里纳是这个理论的奠定人和创始人,所以尽管这是一百五六十页的书,我们学了这个以后,就能够比较快的掌握值分布论的要领和核心内容,迅速的走上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而相反在这个领域也有六七百页精装的专著,看起来那些书内容非常丰富,实际上这些书并没有抓住领域中最重要的材料和内容,而不断地在外围兜圈子,没有涉及到核心问题。所以,熊庆来先生说“老马识途”。
除了专著,我们还要阅读该领域或者研究课题的基本文献,有一些文献可能距现在已经多年了,比如说几十年。但是在这些基本文献中间,往往还包含了一些原始思想、重要成果或者基本的方法,对现在的发展依然有潜在的影响,依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借鉴。在阅读这些基本文献中间,我们要留意有些所谓综述性的文章,这些综述性文章往往请了这个领域高水平的专家撰写,他能够把这个领域的重要的问题、主要的成果、历史的发展,所用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很好的加以总结,给我们写出来。所以,这种综述性的论文,如果同学们认真阅读的话,往往很有好处。
如果我们在一个研究领域上开展研究工作,还要掌握这个领域最新的动态和文献,否则,有可能我们花了很多的功夫来开展研究,并且去做成果,做出成果以后发现原来有人在前两年已经发表了类似的论文,就非常可惜了。所以,我们还要掌握有关课题的最新动态和文献。对于一个领域和研究课题可能要读好几十篇,甚至于一两百篇文献,因此就要有所区分,有些论文需要非常刻苦的钻研,有些只是一般性的浏览。对于重要的文献,我们不能停留在形式的推导和表面的理解上,而是要反复的分析、参悟、钻研、揣摩这个论文的精神和实质,提炼出作者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原始思想和精神实质。
我们要从原始思想和最根本的出发点上来考虑问题,有所创新,不能只是对别人的工作有一点表面的理解,而在别人的框架和结构中间打转转,个别的地方来做一些改进。严格地来说,这种工作不是科研工作,不是创新,而是描红,是模仿。20世纪80年代刚开始实施学位制度的时候,当时的国家教委曾经规定,博士论文必须超过100页。现在同学们也许对此难以理解,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博士论文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创新的部分,也就是说,同学首次发现的新成果。另外一部分,就是包括对所选的研究课题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在阅读了该课题和领域里的许多文献以后,同学们要认真地思考、消化、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来作出一个很好的总结。它不仅可以构成论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使得同学们对该研究领域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我们在获得学位以后,因为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好的了解了,就可以独立地在这个领域里继续从事研究、发明、创新的工作。
在非常认真地研读了文献以后,对这个领域的主要对象和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一些重要的成果,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有了比较好的把握。同时,知道这个领域还存在着哪些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文献中间产生和提出新的问题,着手去解决。
关于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下一个环节就是刻苦攻关。要想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和做出有意义的工作和成果,绝不会是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困难,经历很多挫折,往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遇到困难,当然就要想办法解决,常常可能走一段又遇到了新的障碍,又走不通了,对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就要有坚强的毅力,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最后就可能豁然开朗,取得成功。这种过程很像20世纪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他曾经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他利用古代的诗词中间的句子来描述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先生说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研究工作做得很深入以后,同一个领域和课题的学者人数很少,有时似乎是独自在艰难的向上攀登,比较孤独,但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断地向上攀登,站得高视野才能开阔,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就是指的是刻苦攻关,有的时候好像可以走通了,经过一番努力又遇到障碍,在一段时期里面,无论是白天,或者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克服到障碍上了,这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二种境界,可以说食不甘味、衾不安枕,所以最后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第一种境界对这个研究方向和课题详细地占有资料,掌握了已有的学术思想、成果、工具和方法。在第二种境界里又对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反复地思考、钻研,用各种办法去克服,当然当时似乎依然没有办法全面地逾越,彻底走通。然而这两大阶段的努力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气馁,要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最后有的时候看起来有一些偶然的机会,或者所谓灵感,就发现了原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某些途径、方法、推理等等连贯起来,就解决这个问题获得圆满的结果。
关于完整研究工作的训练,在刻苦攻关的环节以后,我想再提出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扩大战果。在刻苦攻关取得了很有意义以后,我们还要想方设法要扩大这个战果,例如我们获得的这个成果是不是可以找到重要的应用,是不是还可以用来处理其他的问题。这里我举一个自己在以往研究工作中的例子,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里可以做一些研究工作了,我和张广厚先认真阅读了国际上60年代中期、后期和70年代初期本领域发表的重要论文,认真钻研、刻苦攻关,并且将它们和研究生时期所掌握的法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思考,将适用的范围大大地扩展了,从比较狭窄的整函数,扩展了具有一个亏值的亚纯函数,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结果,发表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就结束该课题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自然的,不过就很可惜了。实际上我们继续在这方面的研究,将这一篇论文中间我们克服了不少困难,建立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终于获得了创新性更强、价值更大的成果。我们撰写和发表了这个方面的第二篇论文,第一篇论文有价值,水平还不错,然而成果不够突出,因为这个规律和结论是英、法科学家已经有的,我们只是将适用的范围扩大的比较多。而第二个成果更为突出,出乎意料,专家学者为之耳目一新。我们在第二个成果里把函数值分布论中间的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结合起来。论文发表以后,国际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成为十分有特色的研究工作。
虽然上面的第二项成果很突出,然而工作中的重要困难,在第一篇论文中间实际上已经克服了。这就是说,我们做第一篇论文的时候,难度实际上比第二篇大得很多,然而第二篇的结果却重要很多,甚至于可以说令国际同行震惊。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扩大战果这个环节的重要。
下面一个环节,撰写论文。最后是撰写论文这个环节,我们应该同样的给予重视,有的同学也许会认为,成果都做出来了,草稿写好了,撰写论文不是很容易吗?其实不然,科学追求的是纯真、美丽、严谨、精炼,论文的撰写也要达到这个标准。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引进是不是很清楚,很自然,以往工作的论述是不是很精炼、很适当,论文的各部分怎么加以组织,互相衔接,经过推导,如何更加严密表达和叙述,容易做到既容易读,又十分完美,文献如何取舍和引用等,这些都是在撰写论文时值得注意和应多加斟酌的地方。如果论文的有些部分要投到国际杂志上,还需要用英语撰写,除了文法、拼写不能有错误,还要符合英文写作的习惯用法。
我们那个时候是在20世纪60年代读研究生,撰写论文的时候从草稿到正式文稿,至少写3遍,使得表达和叙述更加完美。60年代研究生的四年里,我那时候被导师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因为过去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很多都是法国非常突出的,当时要求用法文撰写,在《中国科学》外文版上就发表了4篇法文写的论文。在博士生阶段选择一个比较宽大的研究课题,围绕这个课题和领域认真来读很多文献,然后又经历刻苦攻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这几个阶段,这样不仅能够作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而且进行做研究工作的一个完整的训练。同时,掌握了这个领域和方向的许多文献,在获得博士学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可以继续在这个领域做研究、创新、发明的工作了。
下面是关于培养优良学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了,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国家对科研、教育等事业的投入开始大幅度的增加。然而经济体制的迅速改变,社会上也产生了急功近利、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倾向,产生了浮躁情绪,“一切向钱看”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侵蚀,以往被人们看得十分纯洁的学术界和科研工作也受到了影响。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和权益委员会在中国科协常委会和书记处的领导下,几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对学术不端行为曾经归结为下列的主要表现形式:
抄写、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试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以及过分追求名利,助长了浮躁之风。我们研究生和大学生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里学习,在社会上生活,周围环境不断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有些问题也在一部分同学身上反映出来。比如说考试作弊时有所闻,而且作弊手段形形色色,论文抄袭现在也不罕见,在举报和揭发以后,大家并没有感到奇耻大辱或者义愤填膺,反而有些稀松平常、司空见惯,有些方面常常也没有严肃追究、认真处理,有时还大事化小,淡化处理,这样就使青年学子认识不到这些问题的严重和危害,缺乏是非观念,很难树立和培育优良的学风。
我们在座的研究生,不久将要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成为领军人物,你们品德的高低,对是和非的评判,是踏踏实实的刻苦工作,还是投机取巧、徇私舞弊,这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走向,关系到全民的思想品德和信念,关系到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和人类文明。为此,我们在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育优良的科学道德和学风。
同学们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本科和硕士生的阶段,在获得研究生学位后我们还只是刚刚走到这个学科的前沿,刚刚开始独立进行工作,我们还需要若干年,比如7~8年左右的努力,才能成为该专业的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才有可能作出创新性很强,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在这里,我对同学提出几点希望:长期的奋斗和努力,就需要有坚强的动力,现在有许多同学受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缺乏广阔的视野,学习常常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所谓好工作,就是报酬高、待遇好、生活舒适、工作不要太艰辛而已。也许有的同学说我的志向比这个要高,我获得博士学位以后还要努力,要成为教授,要获得国家级的奖励等等。其实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大自然的真与美,要掌握自然规律,并且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福人类,我们要负有这方面的责任,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雄心壮志,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创造力强的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使自己的研究发明在国际上该领域达到前沿,甚至于领先,学术要有所贡献,或者享有盛誉,或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来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为国家和人民来作出贡献。在科研工作中间,我们要有对专业的浓厚兴趣,要有好奇心,这样才会不断进行思考、钻研,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试图解答,才有可能形成一些想法,并且找出实现的途径。有些同学可能认为兴趣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不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从无到有,从淡到浓,关键在于你多接触它,多下功夫,逐渐的你就对他比较了解、比较熟悉,掌握得轻松、自如,就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兴趣就会产生,并且逐渐增强。
要做出有意义的工作和有价值的成果,必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挫折和障碍,否则,这样的工作早就就有前人完成了。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比较好,从小在家里有点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在科研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有毅力,重要的成果常常是在坚持在最后才能获得的。成才是长期的过程,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到工作7、8年,成为这个专业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总共需要17、18年的时间,认真做好博士论文,包括选题、研读文献、刻苦攻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做好,也需要在博士阶段一直十分努力,只有不断地勤奋耕耘,才能有很好的收获。
老一辈的科学家勤奋读书、刻苦攻关、严谨治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拿我们数学方面来说,社会上都认为华罗庚是天才,初中毕业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实他自己的名言是“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他自己利用在清华做职员的机会刻苦攻读,起早贪黑,别人花一个钟头做的事情他花两个小时做。记得有一次钱伟长先生和王元和我,我们几个人谈了一个多钟头的话,其中钱伟长就说他认为他在清华读书的时候,30年代初期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来了,后来他发现华罗庚比他每天起来的还要早,用功更多。华罗庚在清华几年的时间,刻苦用功,逐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又有机会到剑桥大学两年,他不重形式和虚名,利用剑桥极好的学术环境,踏踏实实的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这样他就成为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大数学家。
20世纪50年代,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虽然大家非常看中考试成绩,然而那个时候有些课程,有些大课一两百人参加考试,老教授在发完考卷以后,马上就离开了教室,将近3个小时的考试是处于无人监考的状态。但是,从来没有人作弊。我在大学1956年至1962年学习6年期间,从来没有听说过考试作弊的现象。那时候大家平时学习非常努力,阅览室很安静,条件比较好,每天我们都是早晨饭厅刚一开门,买上简单的早餐,就是一碗粥,一分钱咸菜,一个馒头或者窝窝头,边吃边走,到了阅览室才能找到一张空位置,如果稍微晚几分钟就没有空位置,星期天也不例外。许多同学每月靠十几块钱的助学金生活,包括吃饭、零用,每个月还节省下一两块元,两三个月将这些结余的钱到书店买参考书去。在大学6年时间,很多同学从来没有到附近的餐馆用餐,过着很辛苦的生活,然而学习上很努力。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时候新中国刚建立不久,而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们还要看到许多不足之处,我们的人均产值还很低,人均位置还落后,我们的科技水平不够先进,高端人才还很缺乏,在座的同学们要看到国家的需要、事业的要求,要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我衷心地祝愿各位不断地努力,成为各方面的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为祖国、为学术、为人类作出宝贵的贡献!
(杨乐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文根据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