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也逐渐甚嚣尘上。防疫的重要关头,保持内心明朗,透过谣言现象,澄清事物本质,方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从而阻断谣言,也阻断疫情。
01 谣起——谣言是如何发起的?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充分发声的机会,公众号、微博、个人交际圈,都可能是滋生、传播谣言的“培养皿”。某些或偏激、或恐慌、或愤怒的声音,各类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所谓科普文章,只要轻轻投入大众言论的泥潭,顷刻间便可激起千层浪花。
例如,“病毒会通过眼睛进入人体”,竟演绎为只要和病人有了眼神上的接触,乃至于远远地看见病人即会患病,将病毒妖魔化成怪物,赋予其超自然能力的谣言,实在是无稽之谈。类似的谣言不胜枚举,唯恐天下不乱:“喝酒能抵抗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人造的”……这些现象一方面反应了人们密切关心关注着疫情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焦虑慌乱、不知所措的心态,以及缺少理性思考、缺少辨别信息的能力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谣言四起。
02 谣传——谣言是如何传播的?
1.人人都有麦克风
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资讯不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是声情并茂,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人人都有麦克风,制造和传播谣言变得更为迅速和广泛,广大网友足不出户,就能被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人气得脑壳疼、直跺脚,甚至对着手机屏幕破口大骂。
2.乐队花车效应
乐队花车是一种逻辑谬误的社会心态,又称“从众效应”。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们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渴望在所属群体中有自己的位置,被群体所接纳。不断攀升的数字点燃了大众的情绪,人们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去追随别人,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想法或行为。
3.网络去抑制效应
网络的匿名性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模糊性,使得社会道德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下降,让制造和传播谣言者无所顾忌,甚至发生有悖常理、倾向于生物本能的言行,导致谣言爆炸式增长和扩散。
4.信息的不对称
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素质能力的民众,对新冠病毒及传染病防护的认识参差不齐。面对持续增加的感染数据,高高低低的辨识能力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不同的心理状态相互催化,谣言便可在大众对信息缺乏准确认识的情况下进行传播。
5.缺乏安全感
社会群体对新冠病毒存在着共同的忧虑,加重了民众受到虚假信息暗示的可能性。安全感的缺乏更使得个体理性辨别能力下降,愤怒、恐慌甚至是恐惧情绪的肆意蔓延,极易造成偏听偏信,听风便是雨,让谣言大行其道。
03 谣止——如何停止谣言的传播?
要打赢防疫攻坚战,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维持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让谣言止于心明,为阻击疫情做出贡献。
1.科学知识武装头脑
与其沉浸在鱼龙混杂的社交APP而使自己陷入恐慌和焦虑,不如及时从专业的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人民日报等官方网站、丁香医生等民间组织相继推出了谣言查证及实时辟谣系统,帮助大众在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同时,增强心理免疫力。
2.独立思考理性批判
理性思维是粉碎谣言的利器。对于朋友圈中广为传播的各类网文,如果我们冷静思考,就能识别真伪。只要坚持理性思考和辩证分析,以批判的视角审视、甄别各类来势汹汹的信息,就能做到不轻信、不盲从,更不会风声鹤唳。
3.张弛有序丰富内心
这场始料未及的疫情使得大家成为了宅男宅女。身体行动须予以限制,内心却不能枯燥贫瘠。当我们无法分辨孰是孰非的时候,不如沉下心来,丰盈自己,待到水落石出,谣言自然会在阳光曝晒下烟消云散。
4.关注自我审视情绪
身处网络洪流其中,如果已经被谣言裹挟,我们不妨停下来等一等,做一个简单的深呼吸,感受一下“我现在怎么了,我的情绪是什么”。学会将焦虑情绪排解,将自己与情绪背后的认知分开,并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放到一边,避免在头脑中继续生长,让自己可以有个更清晰的头脑去做该做的事情。
5.放松心态找寻知己
就像某些群体对新冠病毒易感一样,有些人或许会对心理暗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易感。如果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出口来宣泄,可以尝试寻找具有安全型人格的朋友或知己,在温暖抱持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故事。
信谣则谣传,心明则谣止。疫情当前,在外,我们要做好身体上的防护,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在内,我们要重视心理建设,武装头脑、保持沉稳、纾解情绪,善举证、辨是非。内外并重,病毒难侵,谣言便止于我们明朗的内心。
张硕,女,扬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